眼下,大学新生入学已1月有余,有些学生感觉高中三年级时憧憬的大学与日常的大学大相径庭,失落感自然地产生;有些学生还未适应“自由自在”的大学生活,自己支配的时间忽然多了很多,不知怎么样“花”;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三年级的复习步伐,一进大学,面对一堆新常识的狂轰滥炸,茫茫然无所适从;有些学生到了一个新环境,一方面有气候、饮食等很多不习惯,其次,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也需要磨合……这样这般大学新生的种种不适应,大家姑且称之为“1月之痒”。其实几乎所有些大一新生都多少会遭遇“1月之痒”,只是长短因人而异,假如准时调整,迷茫期总会过去。
遭遇落差
freshmen大吐苦水
大学英语忽然难了不少,每周才2节课,老师只讲一部分内容,其他的全靠自学,感觉非常吃力。———小蕾
小蕾是广州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生,聊起大学这一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,她直吐苦水。原来她中学时没住过校,刚上大学,生活上的琐事折腾得她够呛,“目前什么都得自己操心,我常常是缺这个少那个,生活没什么条理,如此比较容易影响我的情绪。以前我的衣服都是母亲陪我去买的,目前要自己买衣服了,都不了解该怎么样跟其他人杀价。”
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的小伍则感叹融入班集体困难,“忽然到了个陌生的环境,大伙都不认识,我又是慢热型,不太容易与新同学打成一片,所以这期间我特别怀念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高中三年级同学。”
除此之外,学习上的不适也困扰着小蕾:“高中三年级的时候,老师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,可事实上,大学并不轻松,我感觉比高中三年级还累。高中要学的常识比较少,而且也相对简单,常常是老师携带大家学。可到了大学,我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,那几本教程是远远不够的。我学的是医药贸易,既要学医学常识,又要学经济贸易的常识,不少常识要靠课外的很多阅读。近期我从图书馆借了《黄帝内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,啃完这两部‘砖头’,还要看很多经济方面的书,总之是‘学海无涯’。”
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小俊感叹由于作业繁多而常常熬夜:“一般老师布置一个作业要花3周的时间完成,表面上看时间非常充裕,但推行起来就恨时间不够用。作业要分好几个步骤:写策略设计、评估和画图。画图比较浪费时间间,大家常常熬夜画图。”
对于大伙都要学的公共课,在采访中,几乎每一位freshmen都颇有微辞。小蕾说:“大学英语忽然难了不少,每周才2节课,老师只讲一部分内容,其他的全靠自学,感觉非常吃力。”小俊也有同感:“英语听力口语课让我非常无语。进了语音教室,开了电脑,老师让大家做上面的题目,她自己却闪了。本来语音课应该让大家多训练口语和听力的,没想到就是在做高中的听力训练。上课一点成效都没,我课外都会自己看美剧练口语的。”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小苏则表示,微积分根本听不懂,“高中老师一般会讲不少例题,可大学老师不会讲例题,几乎是照本宣科,推理过程也没,老师是跳跃性思维,也不关心大家听懂没。”小俊说自己在能容纳300人的大教室上数学课,“老师把麦克风别在肚子上,他怎么说根本听不清。”
遭遇无聊
时间多了难打发
假如第二天早上没课,他们一般会熬夜打机,有几次我半夜三四点醒来,看到一个室友还在打机。———小俊
与小蕾和小俊的作业繁多不一样的是,不少专业大一的课并不多,有不少空余时间要自己支配。但忽然多了那样多自由的时间,不少学生不了解怎么样去“花”,在整日的什么事都不干中,愈加多的大学生感到大学非常无聊。
小伍就是如此的“无聊一族”,“大家的课集中在每周一和周四,其他时间课极少,忽然多了那样多时间我都不了解该怎么样去支配。空余时间我一般待在寝室,用手机发发短信,上上微博,与同学聊聊天,有时还会睡觉,时间就如此无声无息流逝了。”他觉得,高中时是老师和父母“逼”着学习,只须随大流就能了,“到了大学无人会‘逼’你,尽管自己也想多学些东西,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计划总是都很难付诸实践。”
小苏的课也不多,主要集中在周一和周二,她参加的社团活动也不多,空余时间她会呆在寝室上网,“近期天气非常不错,最适合睡觉,早上没课我一般就会晚一点起来。”小苏还自嘲:“我目前做的事情有让自己变懒和变胖的趋向。一直吃和睡,这是大学女孩之大忌。还没有上大学就听不少师姐说,大多数女孩大一都会长胖的。当时我还不信这个邪,可假如再如此进步下去,估计到了寒假也会长一身膘。”
小俊说他身边有的同学一上完课就回寝室打机,“他们的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,假如第二天早上没课,他们一般会熬夜打机,有几次我半夜三四点醒来,看到一个室友还在打机。他们可能还停留在高考考试后的暑假吧,一时玩心还没有收回来,再说上了大学没人管了,也没考试的重压,比较容易沉迷游戏。”
遭遇迷惘
社团“面霸”也困惑
参加了这么多社团活动,本以为能训练我们的能力,但慢慢地发现自己一直在瞎忙,学习的时间少了不少,我愈加发现这跟我的初衷相背而行了。———小杰
还没有进大学,不少大一新生就听师兄师姐说在大学能力非常重要,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,训练我们的实践能力。军训刚刚结束,大学里社团组织招新的海报铺天盖地,小蕾就被这类海报迷乱了眼:“当时看到这么多社团招新,我真的非常迷茫,选择的过程也非常痛苦,不了解要报什么社团好。挑了好一阵子,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有兴趣的团委新闻技术部,主要负责写新闻通讯稿,还依据专业需要加入了金融投资理财协会和英语协会。”
中山大学市场营销学的小杰则在社团招新中荣升为“面霸”,在不少社团面试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他给记者列出了自己所参加的社团和活动清单:
1.院学生会学术部干事;2.年轻人志愿者协会实践四部成员;3.中东足球协会技术部成员;4.亚运会城市志愿者;5.班委———生活委员;6.宿舍长;7.新生辩论赛辩手;8.班篮球队后卫培养对象;9.班足球队队员。“参加了这么多社团活动,本以为能训练我们的能力,但慢慢地发现自己一直在瞎忙,而且社团活动占用的时间太多,学习的时间明显少了不少,我愈加发现这跟我的初衷相背而行了。”
小俊也参加了不少社团:学生会女孩工作部、羽毛球社、足球社、篮球社,还参加了学校的辩论大赛、结构设计大赛等,后两项大赛,他说是应朋友之邀“被”参加的。“最初是想参加自己有兴趣的社团,但有活动叫我去,我也来者不拒,我不了解如此混下去到底对自己有没好处。”
深思
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
第一,学好专业;第二,多读好书,把我们的功底加厚,底蕴的深度决定事业的高度;第三,多交朋友;第四,谈一场恋爱。———俞敏洪
一个多月的大学生活还是让很多freshmen摸不着北,不了解自己这大学四年到底该怎么样度过才更有意义。
小杰在瞎忙社团活动中开始检讨我们的选择是不是真的出于己愿,他约了自己高中的几个好朋友一块剖析各自在大学里需要做的事情,无独有偶,他的高中同学同样也遭遇着“1月之痒”,正是由于自己不可以愈加全方位地剖析解决对策,所以几个好朋友相约一块群策群力解决。小杰说:“我大学毕业后想去美国留学,所以我目前需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,尽管在大学里训练能力也非常重要,但我发现自己更合适做学术,美国的学校比较看重gpa,我应该第一把我们的专业学好,再适合参加活动,不可以本末倒置。所以我决定只保留2—3个社团活动,其他的都退出,如此我才能更有空闲在图书馆看专业书和博览群书。”
小苏说自己目前其实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:“我把从开学到目前自己所历程的分了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雄心壮志,期待大学生活的阶段,这个阶段是军训后到开始上课的1—2周;第二阶段是适应新常识的阶段,这个阶段是上课后的3—4周;第三阶段是淡定的阶段,也就是目前。我高中在2中,一直都住校,在生活上我无需去适应。目前到了第三个阶段我都非常吃惊自己居然这样淡定,刚开学的新鲜劲那样快就没了。有几次早上上课看到学校里那样多学生都在晨读,我感觉自己也应该加入晨读的队伍中去,毕竟学语言还是要下苦功的。”
小伍认真检讨了自己不合群是什么原因,他说:“我不可以一直活在记忆中,人总要向前看,我要多和目前的同学交流和交流,多认识新的朋友,只有自己先打开心扉才能让其他人同意自己。”
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?可能过来人俞敏洪的推荐可供大一新生借鉴:“大学四年应该做好以下四件事情:第一,学好专业;第二,多读好书,把我们的功底加厚,底蕴的深度决定事业的高度;第三,多交朋友;第四,谈一场恋爱。”
辅导员说
大一参加两三个社团
选择一个至少做两年
●广州大学地理学院辅导员 刘晓亮
刚上大一的新生,出现像上面几位同学如此的问题都比较正常。大学环境宽松,环境自由,学习和生活都由学生自己去安排,因此非常需要自律和自控,而且要开始考虑我们的目的和方向,这类需要在平常的学习和活动实践中去知道和探寻。
在学习上,倘若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,那样就要好好学习,进步我们的专业。倘若你实在不喜欢我们的专业,那样可以选择辅修和双学位,或者提出换专业。通常来讲,想要转专业的话,目前本专业的学习是不可以放松的,由于别的专业是不会接收一个成绩差的学生。
大学的课余时间是需要规划的。建议大刚开始就要参加一些社团、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。大学的这类组织和活动类型很多,可以参考兴趣、专业和职业进步去选择,但不要太滥,开始可以选择两三个,到了大二,可以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个,重点进步。假如你喜欢这个社团和活动,建议最好能坚持两三年,如此才能有所收成,由于第一年总是只能做一些基础工作,第二年将来可以接触更高层的工作,更训练能力。
在课外活动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,建议“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,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”。学习和工作必然会有矛盾的时候,就大一的课业来讲,应该先把工作做好,而且大学需要有自学能力,落下的学习自己应该找时间去补上,这也是提升自学能力的机会。对于参加学生活动的学生来讲,周末应该花一天时间去学习。家在广州的学生,我不太赞成周末两天都回家待着,最好花一天时间在学校学习,或者消化常识,或者补上落下的课,或者看书充实自己。
过来人说
没方向,
哪边的风都是逆风
●小王,华南理工大学2006级电商专业
大学课堂学的东西,并难以满足实质需要。我的建议是,多多参加课外活动,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活动。我感觉只须能管理好时间,而且不是盲目参加,课外活动是多多益善,我大一时就在将近十个组织担任职务,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训练目的。
期望提升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,期望提升综合素质且有精力的同学,可以多多参加。
其实大一参加学术活动不是没机会,平常多在网站、学院知道信息,就能发现机会。大一的课程都是公共课程,没必要花太多时间,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就搞掂,考试前多花点时间,就能拿高分。而参与学术课题的时候,就会有不少机会去学习、看书。
所谓大学生活就是指大学课外生活,这是大块时间,假如没目的,不合理的利用,大学可以说就是白读了。什么叫一帆风顺?这里其实要有个方向,没方向,哪边的风都是逆风。以后是考研、出国、工作还是创业,至少要有个大方向。大一时间最充裕,可以选择的东西也多,假如你没明确的目的,那就多参加点活动,从中你会得到不少,也会找到未来的路。
要勇于折腾 边想边折腾
●小南,暨南大学2006级新闻系
大一,由于高中的师兄师姐不断告诫我不要参加无聊的社团,要多念书,所以我只参加了一个社团,整个大一都在珠海到处逛着,读不进书,那就是我荒废而抓狂的一年;
大二,发现自己其实内心是喜欢社团活动的,于是大二和大三参加了不少社团,也参加了不少实习;
大四,在媒体实习多了,忽然发现自己太肤浅了,于是选了英语双学位,真的开始读点儿书,参加学术小组。
大学的迷茫,我感觉是以前的教育问题。我有个湛江同学,地方对高考考试很看重,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的是重点班,除去课本没读过其他书。所以她大学要补的知识课比其他人多不少,而且短短4年,也不见得能让她形成我们的生活观。
读很大学,无非是多念书,多参加实践,多听讲坛等,归结到底,也是这类事情,但每一个个体的体悟是不一样的,非常难以偏概全。每一个人的状况都不同,没特效药。我相信能考上大学的人都不是白痴,会自己探索出一条路子来,人活着总会要折腾一番。重点是,要勇于折腾,边想边折腾。
●链接
大学里的
“泡一族”
因为大学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多,于是出现了各类“泡一族”。主要有以下几类:
“泡馆一族”:这种学生大多数时间“浸泡”在图书馆看书和学习。
“泡吧一族”:这种学生大多数时间在网咖上网或打机。
“泡团一族”:这种学生大多数时间用在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。
“追女孩一族”:这种学生喜欢跟女生交往,刚开学没多长时间就交了2个以上的女友。